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留学资讯 >> 内容

千亩草原生态治理疑云升级:违规侵占叠加污染隐患 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告急

时间:2025年11月18日 点击:58

“祖辈守护的草原被违规挖占,生态治理成了幌子,污染正一步步逼近黄河!”2025年10月,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工作的热心公民翁飞实名举报,将内蒙古塬洲资源与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塬洲公司”)的矿坑生态治理项目推至舆论焦点。举报直指该项目借生态治理之名,行违规占用草原之实,更以敷衍方式处置污染物,导致污染隐患直逼黄河流域,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与群众切身利益。

举报信披露,塬洲公司的核心违规行为集中在两大方面,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其一为“批小用大,违规侵占草原生态屏障”。翁飞称,塬洲公司仅以“停车场综合服务区”名义获批92.3325亩草原使用权,却擅自扩大占用范围,以“矿坑生态治理”为借口实际占用草原约1225亩,其中1133亩未取得合法林草审批手续。这种典型的“未批先用”行为,已涉嫌违反《草原法》相关规定,更可能触犯刑法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大片原生草原植被被破坏,土壤结构遭受不可逆损伤,北方生态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直接冲击。

其二是“违规处置污染物,污染隐患直逼母亲河”。按照HJ651—2013《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等行业标准,矸石处置场需设置严格防渗层:底部垫层覆土厚度不低于1米,中间层需用黏性土分层覆盖且厚度不低于0.5米,以此阻断有害物质渗漏。但塬洲公司不仅未达到上述覆土厚度要求,更违规用砂石土替代防渗效果关键的黏性土,导致矸石中含有的重金属、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存在严重渗漏风险。目前,项目周边多条黄河支流已出现污染迹象,而该治理点距黄河主河道仅3.1公里,距支流不足三百米,一旦渗漏持续扩散,将直接污染黄河水体,威胁整个流域生态安全;同时,地下水与周边土壤也面临污染风险,周边村民的饮水安全、农田质量均遭到严重威胁,其行为已涉嫌违反《土地复垦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更具说服力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的内部会议纪要显示,塬洲公司在未取得完整林草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便与相关煤矿签订矸石处置服务合同,且合同签订后尚未实际开展过矸石处置工作,其自身不具备合法合规的矸石处置前提条件,这一信息与举报中指控的违规占用草原、未按标准开展治理的事实相互佐证,进一步坐实了其程序违法、借生态治理之名行违规操作之实的核心问题。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于2025年10月11日启动调查,后续出具的调查报告称“网民反映矸石处置不规范问题不属实”,宣称项目已通过环保验收,现场核查的防渗层、黄土层厚度均符合标准,并表示已答复举报人且未获异议。

但经调查后发现,这份核查结论的核心支撑——检测报告,并非由具备长期资质积累、公信力强的权威机构出具,而是由塬洲公司自行委托的一家新成立第三方机构完成。新机构是否具备草原生态治理、污染物处置的专业检测能力?能否精准掌握相关检测标准?委托方与检测方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联?一系列关键疑问让核查结论的权威性、公正性荡然无存,引发公众广泛质疑。更令人不解的是,当地环保局相关负责人面对记者采访时,竟以“这是两家利益之争”为由敷衍回应,这种轻慢生态保护、漠视公众关切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舆论争议。

草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更是关乎国家战略全局的重大议题。准格尔旗人民政府曾明确规定,对违法占用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高限处罚,限期修复生态。塬洲公司的项目本应是生态修复的民生工程,却沦为破坏草原、威胁黄河生态的隐患源头,其背后暴露的生态治理敷衍、监管缺位等问题,亟待严肃追责。

公众迫切呼吁上级主管部门立即介入复核,委托具备权威资质、无利益关联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全面、独立调查,彻底查清塬洲公司是否存在违规占用草原、污染物处置是否符合环保标准、有害物质是否已造成渗漏污染等核心问题,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坚决守住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底线,修复受损草原生态,守护周边群众的生命健康与生态权益。

目前,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举报内容是否属实?核查结论为何与实际疑点相悖?第三方检测机构资质争议如何厘清?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能否得到切实保障?这些问题亟待相关部门给出明确、公正的答案。

来源:http://zgkb.zg89w.cn/article/detail/id/1096160.html

作者:314127396  来源:原创

  • 山西信息网(www.161818.cn)
  • 信息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疑问联系编辑!QQ:501734467 商业资讯